尋常型天皰瘡可通過糖皮質激素治療、免疫抑制劑治療、生物制劑治療、局部護理治療、血漿置換治療等方式干預。該病可能與自身抗體攻擊橋粒芯蛋白、遺傳易感性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皮膚松弛性水皰、糜爛等癥狀。
1、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系統性糖皮質激素是首選藥物,能快速抑制炎癥反應。初始劑量需根據皮損面積調整,病情控制后逐漸減量至維持劑量,長期使用需監測骨質疏松等副作用。
2、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等藥物常與激素聯用,減少激素用量。這類藥物通過抑制T/B淋巴細胞增殖發揮作用,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3、生物制劑:利妥昔單抗通過靶向清除CD20陽性B細胞降低自身抗體水平。靜脈輸注后可能出現發熱等輸液反應,治療前需進行乙肝病毒篩查和預防性抗感染處理。
4、局部護理:生理鹽水濕敷可促進糜爛面愈合,含抗生素的軟膏預防繼發感染。大面積皮損需使用無菌凡士林紗布覆蓋,避免摩擦導致皰壁破裂。
5、血漿置換:重癥患者可通過離心分離技術清除循環中的自身抗體,每次置換1-1.5倍血漿量。需配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維持療效,治療頻率根據抗體滴度調整。
患者日常應選擇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促進組織修復,補充維生素C增強皮膚抵抗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減少黏膜損傷風險,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病情穩定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皮損未愈合時暫緩游泳等接觸性運動。定期隨訪監測抗體水平和藥物副作用,出現新發水皰需及時復診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