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礎疾病、黃體功能支持、抗凝治療、宮頸環扎術等方式治療。習慣性流產通常由內分泌異常、子宮解剖結構異常、免疫因素、染色體異常、感染等因素引起。
1、調整生活方式:
戒煙戒酒、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保持健康體重可降低流產風險。每日補充葉酸400-800μg,避免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心理壓力過大會影響妊娠結局,可通過正念冥想、心理咨詢等方式緩解焦慮。
2、控制基礎疾病:
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與流產密切相關。甲減患者需維持TSH<2.5mIU/L,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可通過二甲雙胍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雄激素水平。
3、黃體功能支持:
孕酮不足是早期流產的常見原因,地屈孕酮、黃體酮膠囊、黃體酮注射液可補充外源性孕激素。用藥需持續至妊娠10-12周,監測血清孕酮水平維持在25ng/ml以上。部分患者需要聯合HCG注射促進黃體功能。
4、抗凝治療: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患者需使用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肝素可抑制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改善子宮胎盤循環。治療需持續整個孕期,產后6周逐漸停藥。凝血功能異常患者需定期檢測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等指標。
5、宮頸環扎術:
宮頸機能不全患者建議在妊娠12-14周行McDonald宮頸環扎術。術后需臥床休息,避免性生活,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緊急宮頸環扎適用于妊娠中期宮頸擴張患者,術后需密切監測感染征象。
習慣性流產患者應保證每日攝入優質蛋白質60g,適量補充維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每周進行3-5次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定期產檢監測胚胎發育情況,妊娠20周后需加強胎心監護。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睡眠時采取左側臥位改善子宮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