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建議首診婦科或婦產科。該疾病涉及女性內生殖器及周圍組織感染,主要就診路徑包括婦科門診、生殖醫學科或感染科會診,具體需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和并發癥選擇。
1、婦科門診:
婦科是慢性盆腔炎的首選科室,醫生會通過婦科檢查評估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狀態。典型診斷方式包括雙合診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測和盆腔超聲,必要時進行衣原體、淋球菌等病原體篩查。對于輕中度患者,婦科可開具抗生素治療并指導隨訪。
2、生殖醫學科:
若伴有不孕或反復流產病史,需轉診生殖醫學科評估輸卵管通暢性。醫生可能建議子宮輸卵管造影或宮腹腔鏡檢查,明確是否存在輸卵管積水、粘連等后遺癥。該科室可提供輔助生殖技術咨詢,幫助解決生育障礙問題。
3、感染科會診:
對于耐藥菌感染或合并HIV等免疫缺陷患者,需感染科協同治療。感染科醫生會根據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方案,監測肝腎功能及耐藥性發展。特殊病原體如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盆腔炎,需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
4、疼痛門診:
慢性盆腔疼痛持續超過6個月者可考慮疼痛專科。醫生采用神經阻滯、物理治療等方式緩解疼痛,同時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鑒別診斷。認知行為療法可能改善疼痛相關的焦慮抑郁狀態。
5、急診處理:
出現高熱、劇烈腹痛或膿毒性休克等急癥時,應立即急診科就診。急診醫生會進行血培養、CT等檢查排除盆腔膿腫,必要時聯合外科進行引流手術。靜脈廣譜抗生素治療需在感染控制后轉回婦科隨訪。
慢性盆腔炎患者日常需避免過度勞累和久坐,溫水坐浴可緩解下腹墜脹感。飲食上增加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攝入,如魚肉、西蘭花等有助于組織修復。規律有氧運動如瑜伽、快走能促進盆腔血液循環,但急性發作期應暫停。注意性生活衛生,治療期間使用避孕套防止交叉感染,建議伴侶同步檢查。每月記錄癥狀變化和月經周期,復診時攜帶詳細病史資料供醫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