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患者可以生育,但需綜合評估病情穩定性、藥物影響及社會支持系統。妊娠期抑郁管理、藥物調整、心理干預、產后監護、遺傳風險評估是核心考量因素。
孕前需精神科醫生評估抑郁癥狀控制情況,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等工具可量化嚴重程度。處于急性發作期或自殺傾向者應暫緩生育計劃,癥狀穩定6個月以上者相對安全。既往有產后抑郁發作史需特別標注。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對胎兒相對安全,三環類抗抑郁藥需謹慎使用。孕早期盡量避免帕羅西汀等可能致畸藥物,換藥需在受孕前3個月完成。鋰鹽治療雙相抑郁時需監測血藥濃度。
認知行為療法可減少50%藥物依賴,孕期每周1次個體咨詢聯合正念訓練效果顯著。建立孕婦互助小組降低病恥感,伴侶參與家庭治療能改善支持系統。分娩恐懼量表評分高者需提前進行暴露療法。
產后72小時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篩查需重復3次,高危人群建議月嫂協同照料。褪黑素調節晝夜節律可預防抑郁復發,嬰兒睡眠訓練能減少母親疲勞感。緊急聯系人名單應包含精神科急診電話。
一級親屬患病史者后代發病風險約10-15%,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可檢測5-HTTLPR等風險基因。表觀遺傳學研究表明產前應激可能通過糖皮質激素受體甲基化影響胎兒,孕期皮質醇監測具有預警價值。
抑郁癥患者備孕期間需保持每日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地中海飲食模式補充ω-3脂肪酸可改善情緒。保證7小時睡眠并監測快速眼動周期變化,建立包含精神科醫生、產科醫生、心理咨詢師的多學科隨訪體系。產后6周進行神經內分泌檢查,母乳喂養者選擇乳汁分泌量少的抗抑郁藥物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