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可通過抑酸藥物、促胃腸動力藥、黏膜保護劑、H2受體阻滯劑、中藥調理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食管下括約肌松弛、胃酸分泌過多、胃排空延遲、腹壓增高、飲食刺激等原因引起。
1、抑酸藥物: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藥物包括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這類藥物通過阻斷胃壁細胞氫鉀ATP酶發揮作用,需連續服用4-8周。長期使用需警惕低鎂血癥風險,建議配合胃鏡檢查評估療效。
2、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可增強食管蠕動功能,加速胃排空。這類藥物通過刺激5-HT4受體發揮作用,適用于伴有胃脹、噯氣的患者。需注意與抗膽堿藥合用會降低藥效,服藥期間避免高脂飲食。
3、黏膜保護劑:鋁碳酸鎂、硫糖鋁能在食管黏膜形成保護層。藥物通過中和胃酸、吸附膽汁酸發揮作用,適合餐后反酸明顯者。咀嚼片劑型需充分嚼碎后服用,長期使用可能引起便秘等不良反應。
4、H2受體阻滯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可減少基礎胃酸分泌。藥物通過競爭性阻斷組胺H2受體起效,抑酸作用持續10-12小時。突然停藥可能引起反跳性酸分泌增加,建議逐步減量。
5、中藥調理:半夏瀉心湯、柴胡疏肝散等方劑可調和肝胃。中醫認為該病與肝氣犯胃有關,辨證選用健脾和胃類中藥。需由中醫師根據舌脈象調整組方,配合針灸足三里等穴位效果更佳。
患者應避免飽餐、睡前3小時禁食,睡眠時抬高床頭15-20厘米。限制咖啡、巧克力、薄荷等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的食物,肥胖者需控制體重。每周進行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反流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出現吞咽疼痛、體重下降時需及時胃鏡檢查排除巴雷特食管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