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可通過物理降溫、補充水分、調整飲食等方式緩解,必要時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低燒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免疫反應、環境因素、慢性炎癥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溫:用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域,促進散熱。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保持室溫22-24℃為宜,穿著透氣棉質衣物。體溫未超過38.5℃時優先選擇物理降溫。
2、補充水分: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2500ml,可飲用淡鹽水、椰子水或口服補液鹽。發熱時呼吸增快會導致隱性失水增加,脫水可能加重體溫升高。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淡黃色為佳。
3、調整飲食:選擇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草莓。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增加代謝負擔。蛋白質攝入以蒸蛋、魚肉等優質蛋白為主,每日60-80g。
4、藥物干預: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多數成人及3月齡以上兒童,間隔4-6小時給藥。布洛芬具有抗炎作用,胃腸道不適者建議餐后服用。阿司匹林禁用于16歲以下兒童,可能誘發瑞氏綜合征。
5、病因處理:病毒感染多為自限性,病程3-5天。細菌感染需完善血常規檢查,明確病原體后使用抗生素。持續低燒超過72小時或伴有皮疹、關節痛需排查風濕免疫疾病。
出現低燒時應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避免劇烈運動。監測體溫變化曲線,記錄發熱伴隨癥狀。飲食注意補充B族維生素,適量食用山藥、百合等滋陰食材。保持居室空氣流通,濕度維持在50%-60%。癥狀持續不緩解或體溫超過38.5℃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