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是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俗稱,表現為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斑塊,類似奶塊但不易擦掉。
1、典型癥狀識別:
鵝口瘡最顯著的特征是口腔內出現乳白色或微黃色的凝乳狀斑膜,常見于舌面、頰黏膜或上顎。這些斑膜用棉簽難以擦拭干凈,強行剝離后可能露出充血創面。嬰幼兒可能伴隨煩躁拒食,成人可能出現灼痛感。需注意與奶漬殘留區別,奶漬輕擦即可去除且無黏膜充血。
2、高危人群判斷:
新生兒、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患病。哺乳期嬰兒可能通過母親產道或乳頭感染,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也屬于高發群體。健康成人突然出現類似癥狀需排查是否存在免疫系統異常。
3、伴隨體征觀察:
輕度感染可能僅表現為局部白膜,嚴重時斑膜可融合成片并擴散至咽喉。嬰幼兒可能出現流涎、哭鬧等喂養困難表現,成人可能描述口干、金屬味等異常感覺。部分患者會合并口角炎,出現放射狀裂紋或糜爛。
4、鑒別診斷要點:
需與口腔白斑、扁平苔蘚等疾病區分。白斑質地較硬且表面粗糙,扁平苔蘚多呈網狀條紋。皰疹性口炎的水皰破潰后形成潰瘍而非白膜。反復發作或治療效果不佳時,需通過真菌培養或病理檢查確診。
日常應保持口腔清潔,哺乳器具需定期煮沸消毒。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B族,避免過度使用漱口水破壞口腔菌群平衡。嬰幼兒每次喂奶后喂少量溫水清潔口腔,成人戒煙限酒減少黏膜刺激。出現疑似癥狀時可用2%碳酸氫鈉溶液輕柔擦拭,但避免自行使用抗真菌藥物,需經醫生確診后規范治療。適當飲用無糖酸奶有助于調節口腔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