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肝病屬于較為嚴重的寄生蟲感染性疾病,其嚴重程度與感染時間、蟲卵沉積量及個體免疫狀態密切相關。早期感染可能僅表現為輕度肝區不適或無癥狀,但長期未治療會導致肝纖維化、門靜脈高壓甚至肝硬化。
一、疾病分期與癥狀表現:
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發熱、蕁麻疹、肝脾腫大及腹瀉,血常規可見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慢性期隨著蟲卵在肝內沉積,逐漸出現肝區隱痛、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超聲檢查可顯示特征性的門靜脈周圍纖維化。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腹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肝硬化失代償表現,部分病例會發展為肝癌。
二、治療與預后:
吡喹酮是特效驅蟲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使用。早期感染者經徹底殺蟲治療后肝臟病變多可逆轉,配合護肝藥物如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等能改善肝功能。慢性期患者需定期監測肝纖維化指標,必要時進行抗纖維化治療。已發生肝硬化者需終身管理并發癥,嚴重門靜脈高壓可考慮脾切除或分流手術。
預防血吸蟲肝病需避免接觸疫水,在流行區活動時應穿戴防護裝備。確診后需嚴格遵醫囑完成驅蟲療程,日常飲食宜選擇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食物,限制鈉鹽攝入以防腹水。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但晚期患者應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肝臟超聲和肝功能檢查,出現嘔血、黑便等緊急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