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紅斑是由人類細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自限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面部蝶形紅斑和四肢網狀皮疹,常見于兒童。
1、病原體:
人類細小病毒B19是主要致病源,通過呼吸道飛沫或血液制品傳播。病毒侵入人體后靶向攻擊紅細胞前體細胞,潛伏期4-14天。該病毒在春季易暴發流行,學齡兒童感染率可達60%。
2、典型癥狀:
特征性表現為雙頰部對稱性蝶形紅斑,呈"掌摑樣"外觀,伴隨輕度發熱。3-7天后四肢出現網狀或花邊狀皮疹,軀干皮疹較少。部分患者出現關節痛,成人關節癥狀較兒童更顯著。
3、病程分期:
早期表現為非特異性感冒樣癥狀,1-4天后進入出疹期,皮疹持續1-3周。恢復期可能出現短暫復發,但無色素沉著。免疫功能正常者多在2-3周自愈,孕婦感染可能導致胎兒水腫。
4、診斷方法:
依據典型臨床表現可初步診斷,血清學檢測B19特異性IgM抗體可確診。血常規顯示血紅蛋白降低,網織紅細胞減少。需與風疹、麻疹等病毒性皮疹鑒別,成人需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5、處理原則:
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以對癥治療為主。發熱可用對乙酰氨基酚,瘙癢嚴重可口服氯雷他定。孕婦及免疫缺陷者需密切監測,貧血患者可能需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隔離至皮疹消退,接觸者需觀察兩周。
患病期間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室溫維持在20-22℃為宜。飲食選擇易消化的粥類、蒸蛋等,每日飲水1500-2000ml。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但需避免劇烈運動。托幼機構發生病例時,應對密切接觸兒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癥狀及時隔離。免疫功能低下者接觸患者后建議預防性注射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