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排尿困難可能由分娩時膀胱受壓、會陰部疼痛、麻醉藥物影響、尿道括約肌痙攣、泌尿系統感染等原因引起。
1、膀胱受壓:
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時對膀胱造成機械性壓迫,導致膀胱肌張力暫時性下降。產后膀胱需重新適應充盈狀態,可通過熱敷下腹部、聽流水聲刺激排尿反射,避免長時間憋尿。
2、會陰疼痛:
會陰側切或撕裂傷口引發的疼痛抑制排尿反射,疼痛刺激導致盆底肌群緊張。建議采用坐位排尿減輕會陰壓力,使用鎮痛藥膏局部涂抹,保持傷口清潔干燥。
3、麻醉影響:
硬膜外麻醉可能暫時阻斷支配膀胱的神經傳導,降低膀胱敏感度。通常6-8小時麻醉代謝后功能逐漸恢復,期間需定時嘗試排尿,必要時進行導尿處理。
4、括約肌痙攣:
分娩時尿道括約肌過度拉伸引發痙攣性收縮,可能與前列腺素水平變化有關。表現為排尿中斷、尿流細弱,可通過溫水坐浴放松肌肉,按摩恥骨上方緩解。
5、尿路感染:
導尿操作或惡露污染增加泌尿系統感染風險,常見大腸桿菌感染。多伴隨尿頻尿急、排尿灼痛,需進行尿常規檢查,確診后可服用頭孢克肟、磷霉素、呋喃妥因等抗生素治療。
產后適當增加冬瓜湯、薏仁水等利尿飲品攝入,避免咖啡因飲料刺激膀胱;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排尿時身體前傾放松腹部;保持會陰部清潔,2小時內未排尿或出現發熱癥狀需及時就醫。監測排尿量及尿液性狀,記錄24小時出入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