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可通過抗病毒治療、免疫調節、定期監測、生活方式調整、并發癥管理等方式治療。慢性乙肝通常由乙肝病毒感染、免疫系統異常、母嬰傳播、血液接觸、不良生活習慣等原因引起。
慢性乙肝的核心治療是抑制病毒復制,常用藥物包括恩替卡韋、替諾福韋、丙酚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這類藥物能有效降低病毒載量,延緩肝纖維化進程。治療需長期堅持,不可擅自停藥,每3-6個月需復查HBV-DNA和肝功能指標。
干擾素-α可用于部分適合患者的免疫調節治療,通過激活機體免疫反應控制病毒。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等副作用,需密切監測血常規和甲狀腺功能。該療法療程固定,但有效率約30%-40%,需結合患者個體情況選擇。
每6個月需進行肝臟超聲和甲胎蛋白檢查,早期發現肝硬化和肝癌跡象。對于40歲以上或肝硬化患者,建議縮短至3個月一次監測。肝功能異常時需增加檢測頻率,必要時進行肝穿刺活檢評估纖維化程度。
嚴格戒酒可減輕肝臟代謝負擔,每日酒精攝入超過25克會加速肝病進展。飲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如魚類、豆制品、深色蔬菜。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肝功能恢復。
肝硬化患者需預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可服用普萘洛爾降低門靜脈壓力。合并腹水時需限制鈉鹽攝入,必要時聯合利尿劑治療。肝性腦病患者需控制蛋白質攝入量,口服乳果糖減少氨吸收。
慢性乙肝患者應建立長期管理意識,堅持低脂高蛋白飲食如雞胸肉、雞蛋清、豆腐,適量進行太極拳、散步等溫和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肝臟負擔。日常注意個人衛生防止交叉感染,家庭成員建議接種乙肝疫苗。出現乏力加重、黃疸或腹脹時應及時就醫,通過規范治療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