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可通過觀察隨訪、局部壓迫、激光治療、硬化劑注射、手術切除等方式干預。血管瘤可能由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雌激素水平升高、局部創傷、遺傳因素、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1、毛細血管瘤:常見于嬰幼兒頭面部,表現為鮮紅色斑塊。多數1-3歲自然消退,需避免摩擦破損,定期測量瘤體大小。草莓狀血管瘤可外用噻嗎洛爾滴眼液濕敷。
2、海綿狀血管瘤:多發生于肌肉或內臟,呈青紫色腫塊。可能與靜脈畸形有關,通常表現為壓痛、局部發熱等癥狀。超聲引導下注射聚桂醇可促進血管閉合。
3、混合型血管瘤:包含毛細血管和海綿狀結構,生長迅速者需干預。脈沖染料激光可改善表淺病灶,深度超過5mm需聯合平陽霉素注射治療。
4、肝血管瘤:多數無癥狀,直徑>5cm可能壓迫鄰近器官。增強CT可鑒別惡性腫瘤,介入栓塞治療適用于快速增長病例,腹腔鏡切除術能完整剝離病灶。
5、蔓狀血管瘤:動靜脈瘺導致搏動性包塊,可能并發潰瘍出血。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明確范圍,彈簧圈栓塞聯合病灶切除可降低復發率。
血管瘤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漿果,限制雌激素含量高的蜂王漿攝入。嬰幼兒患者建議穿著柔軟棉質衣物,洗澡水溫不超過38℃。肝血管瘤患者每6個月復查超聲監測變化,避免服用激素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