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血栓屬于較嚴重的血管疾病,可能導致肢體缺血甚至壞死。
下肢動脈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動脈內形成凝塊,阻塞血流。血栓形成后,受累肢體可能出現疼痛、發涼、蒼白、麻木等癥狀。隨著缺血時間延長,組織可能發生不可逆損傷,嚴重時需截肢。血栓脫落還可能引發肺栓塞,危及生命。
1、急性期表現:
急性下肢動脈血栓起病急驟,典型表現為突發下肢劇烈疼痛、皮膚蒼白、皮溫降低、動脈搏動消失。6小時內為黃金救治期,超過8小時未處理可能導致肌肉壞死。此期需立即就醫,通過抗凝、溶栓或手術取栓恢復血流。
2、慢性期表現:
慢性下肢動脈血栓多由動脈硬化導致,表現為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皮膚萎縮等。患者行走時出現小腿肌肉酸痛,休息后緩解。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足部潰瘍或壞疽。此期需控制基礎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時行血管重建手術。
預防下肢動脈血栓需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戒煙限酒,保持適度運動。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限制高脂高鹽飲食。出現下肢疼痛、發涼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定期進行血管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