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可能由真菌感染、足部多汗、皮膚屏障受損、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源等原因引起。
1、真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皮膚癬菌是足癬的主要致病菌。這類真菌在溫暖潮濕環境中繁殖迅速,通過分解角質蛋白獲取營養,導致足部皮膚出現脫屑、水皰或糜爛。保持足部干燥和使用抗真菌藥物如特比萘芬、酮康唑、聯苯芐唑可有效抑制真菌生長。
2、足部多汗:
汗腺分泌旺盛會使足部長期處于潮濕狀態,為真菌繁殖創造有利環境。穿透氣性差的鞋襪、運動后未及時清潔等因素會加劇這種情況。選擇吸濕排汗的棉質襪子、每日用抑菌皂清洗足部、交替穿著不同鞋子有助于減少汗液積聚。
3、皮膚屏障受損:
足部皮膚出現微小裂口或創傷時,真菌更易侵入角質層。過度修腳、穿磨腳鞋、光腳行走都可能破壞皮膚完整性。使用尿素軟膏保持皮膚滋潤,避免共用修甲工具可降低感染風險。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群,其皮膚局部防御功能減弱。這類患者可能伴隨趾間浸漬、甲板增厚等嚴重癥狀。控制基礎疾病、定期檢查足部、預防性使用抗真菌粉劑尤為重要。
5、接觸傳染源:
公共浴室、游泳池等潮濕環境常存在大量真菌孢子。與感染者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也會直接傳播病原體。接觸后未徹底清潔足部、未消毒鞋柜等行為會增加感染幾率。使用含氯消毒劑處理高危區域,避免赤腳行走可阻斷傳播鏈。
日常需注意選擇透氣鞋襪并每日更換,運動后及時清潔擦干足部,避免使用堿性過強的洗劑。飲食上補充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動物肝臟和鋅含量高的牡蠣、堅果,有助于維持皮膚健康。出現持續瘙癢、滲液或繼發細菌感染癥狀時應盡早就醫,嚴重病例可能需口服伊曲康唑或進行激光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