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可通過壓力治療、藥物干預、硬化劑注射、射頻消融術、靜脈剝脫術等方式改善。該病與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長期站立、肥胖、妊娠、深靜脈血栓等因素相關,表現為下肢沉重感、皮膚色素沉著、皮下硬結、潰瘍等癥狀。
1、壓力治療:彈力襪通過梯度壓力促進靜脈回流,減輕下肢腫脹。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時抬高患肢15-20厘米。每日進行踝泵運動、騎自行車等低強度鍛煉,增強小腿肌肉泵功能。
2、藥物干預:地奧司明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消除水腫。羥苯磺酸鈣改善微循環,減少血栓形成。七葉皂苷鈉具有抗炎作用,緩解靜脈性疼痛。藥物需配合生活方式調整使用。
3、硬化劑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可使病變靜脈纖維化閉合,適用于直徑<4mm的靜脈曲張。術后需穿戴彈力襪4-6周,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色素沉著等暫時性反應。
4、射頻消融術:導管導入射頻能量閉合大隱靜脈,手術時間約30分鐘。相比傳統手術創傷小,術后2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需注意術后1周內避免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超聲。
5、靜脈剝脫術:適用于廣泛性靜脈曲張,通過切口剝離病變靜脈。聯合點狀剝除術處理分支靜脈,術后需加壓包扎2周。可能發生血腫、神經損傷等并發癥,需嚴格掌握適應癥。
日常飲食多攝入藍莓、黑巧克力等富含花青素食物,限制高鹽飲食預防水腫。堅持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避免負重訓練。睡眠時使用10-15厘米的足部墊高枕,每年進行下肢靜脈超聲隨訪監測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