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出現低回聲不一定由腫瘤引起,可能由膀胱結石、膀胱炎、前列腺增生、膀胱憩室、膀胱壁鈣化等因素導致,需結合超聲特征、臨床癥狀及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1、膀胱結石:
膀胱內強回聲團塊伴后方聲影是典型表現,但部分疏松結石可呈低回聲。患者可能出現排尿中斷、尿痛或血尿,可通過多飲水、口服枸櫞酸氫鉀鈉或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
2、慢性膀胱炎:
長期炎癥刺激導致膀胱壁增厚伴低回聲改變,可能與細菌感染、放射線損傷有關。常見尿頻尿急癥狀,尿培養可明確病原體,治療選用左氧氟沙星、磷霉素氨丁三醇等抗生素。
3、前列腺增生:
中葉增生突入膀胱時形成低回聲結節,多伴殘余尿增多。患者有夜尿增多、排尿費力表現,可服用坦索羅辛、非那雄胺或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4、膀胱憩室:
先天性或獲得性膀胱壁薄弱區向外膨出,超聲顯示為囊狀低回聲。易合并感染或結石形成,無癥狀者觀察隨訪,反復感染者需行憩室切除術。
5、膀胱壁鈣化:
既往結核感染或放療后導致的鈣鹽沉積,表現為局灶性低回聲伴后方聲影。通常無需特殊處理,定期超聲監測變化即可。
發現膀胱低回聲病變時應完善尿常規、膀胱鏡或CTU檢查,日常注意保持每日2000ml飲水量,避免久坐及辛辣飲食,適度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泌尿系統超聲篩查,若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或排尿困難加重需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