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后常規復查項目包括血常規、影像學檢查、傷口評估、器官功能檢測和腫瘤標志物篩查。復查需根據手術類型和個體情況調整,重點關注感染、出血及器官功能恢復。
1、血常規:
術后1周需復查血常規,主要觀察血紅蛋白、白細胞及血小板指標。血紅蛋白下降可能提示術后出血,白細胞升高需警惕感染風險。對于膽囊切除等出血風險較低的手術,可延長至2周復查。貧血患者或術中出血量較大者,建議術后3天增加檢測頻次。
2、影像學檢查:
腹部超聲是基礎復查手段,適用于膽囊切除術后的膽漏篩查或腎囊腫去頂術后的積液監測。婦科腹腔鏡術后需重點復查盆腔超聲。復雜手術如胃癌根治術后,需安排增強CT評估吻合口愈合情況。多數擇期手術在術后1個月進行首次影像復查。
3、傷口評估:
術后7-10天需檢查穿刺孔愈合情況,觀察有無紅腫、滲液等感染征象。肥胖患者或糖尿病患者的傷口感染風險較高,建議縮短復查間隔。單孔腹腔鏡的臍部切口需特別關注,此處易發生遲發性感染。
4、器官功能檢測:
婦科手術需復查CA125等腫瘤標志物,前列腺手術需監測PSA水平。肝膽手術患者要復查肝功能,特別是膽紅素和轉氨酶指標。代謝手術患者需跟蹤血糖、血脂變化,術后1個月應完成全面代謝評估。
5、腫瘤標志物:
腫瘤相關手術需定期復查特異性標志物,如胃癌患者的CEA、CA199,結直腸癌患者的CA242。首次復查在術后1個月進行,之后每3個月監測。非腫瘤手術患者若術中發現可疑病灶,也需完成至少3次標志物追蹤。
術后飲食應從流質逐步過渡到普食,保證每日蛋白質攝入量不低于1.2g/kg體重。傷口愈合期避免劇烈運動,但需盡早下床活動預防靜脈血栓。建議建立術后隨訪檔案,記錄體溫、排便等日常指標。出現持續發熱、腹痛加劇或引流液異常時需立即返院檢查。不同手術類型的復查重點有所差異,如減重手術需長期營養監測,子宮切除需關注激素水平變化,具體復查計劃應嚴格遵循主刀醫師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