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癥可通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爐甘石洗劑等藥物緩解,通常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真菌感染、肝膽疾病、神經精神因素等原因引起。
1、抗組胺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通過阻斷組胺受體減輕過敏反應,適用于蕁麻疹或過敏性皮炎導致的瘙癢。這類藥物可能引起嗜睡,建議夜間服用。慢性瘙癢需配合保濕劑使用。
2、外用止癢劑:爐甘石洗劑含氧化鋅和爐甘石,能收斂鎮靜皮膚。薄荷腦軟膏通過冷感效應暫時麻痹癢覺神經。破損皮膚禁用含酒精制劑,兒童宜選擇無刺激配方。
3、抗真菌藥:酮康唑乳膏和特比萘芬針對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伴隨脫屑、環狀紅斑時需連續使用2-4周。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風險較高。
4、膽汁酸結合劑:考來烯胺適用于膽汁淤積性瘙癢,可能與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有關。患者常出現黃疸和尿色加深,需配合肝功能檢查調整劑量。
5、抗抑郁藥:多塞平和帕羅西汀用于神經性瘙癢,發病機制涉及5-羥色胺系統異常。更年期女性或焦慮人群易出現無明顯皮損的頑固性瘙癢。
日常護理建議穿著純棉衣物,水溫控制在37℃以下沐浴。燕麥浴可緩解干燥性瘙癢,每周2-3次。慢性瘙癢患者需記錄發作時間與飲食關系,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刺激。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神經調節功能,瑜伽或太極等低強度運動更適合伴隨焦慮癥狀的患者。持續超過兩周的瘙癢或伴隨皮膚潰爛、發熱需排查淋巴瘤等系統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