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可通過肝功能檢測、超聲檢查、CT或MRI掃描、肝臟彈性檢測、肝活檢等方式確診。脂肪肝通常由肥胖、酒精攝入、代謝綜合征、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等原因引起。
1、肝功能檢測:血液檢查可評估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γ-谷氨酰轉肽酶等指標,異常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該檢查需空腹8小時以上,結果需結合影像學綜合判斷。
2、超聲檢查:B超能直觀顯示肝臟脂肪浸潤程度,表現為肝區回聲增強、遠場衰減。該檢查無創便捷,對中度以上脂肪肝檢出率達80%,但對輕度病變敏感性較低。
3、CT/MRI掃描:CT顯示肝臟密度降低,MRI的質子密度脂肪分數可量化脂肪含量。這兩種檢查能準確區分單純性脂肪肝與脂肪性肝炎,但費用較高且存在輻射風險。
4、肝臟彈性檢測:通過瞬時彈性成像技術測量肝臟硬度值,可評估纖維化程度。FibroScan設備操作簡便,但受肋間隙寬度、腹水等因素影響測量準確性。
5、肝活檢:病理檢查是診斷金標準,能明確炎癥分級和纖維化分期。穿刺取樣存在出血、感染等風險,通常僅用于疑難病例或臨床研究。
日常需控制總熱量攝入,優先選擇深海魚、橄欖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定期監測血糖、血脂代謝指標,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需嚴格戒酒。出現持續乏力、黃疸等癥狀時應及時復查肝功能,重度纖維化患者需每3-6個月隨訪肝臟彈性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