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鎮痛藥、關節軟骨保護劑、糖皮質激素、中藥制劑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與關節軟骨退化、機械負荷過重、肥胖、遺傳因素、年齡增長等原因有關。
1、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藥物能緩解關節疼痛和炎癥。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癥狀,但長期使用可能增加胃腸道出血風險,需在醫生指導下短期應用。
2、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曲馬多等適用于中重度疼痛患者。對乙酰氨基酚作為一線鎮痛選擇,肝功能異常者需慎用;阿片類藥物如曲馬多僅建議短期用于急性發作期。
3、關節軟骨保護劑: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軟骨素可延緩軟骨退化。這類藥物需連續服用3-6個月見效,能刺激軟骨細胞合成蛋白多糖,改善關節活動功能。
4、糖皮質激素:關節腔注射倍他米松、曲安奈德適用于急性炎癥期。每年注射不超過3-4次,可快速緩解腫脹,但頻繁使用可能加速軟骨損傷。
5、中藥制劑:雷公藤多苷、白芍總苷具有抗炎鎮痛作用。中藥復方制劑需辨證使用,部分藥物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需定期監測生化指標。
骨關節炎患者日常需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荷,建議每周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飲食應增加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關節保暖可減輕晨僵癥狀,使用手杖等輔助器具能分散受力。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關節畸形時需及時就診,晚期病例可能需要考慮關節置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