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與痔瘡可通過發病機制、癥狀表現、檢查手段、治療方式和預后差異進行區分。直腸息肉多為腸黏膜異常增生,痔瘡是肛墊靜脈叢病理性擴張。
1、發病機制:
直腸息肉主要與基因突變、慢性炎癥刺激相關,部分屬于癌前病變;痔瘡由肛墊下移或靜脈回流受阻導致,妊娠、便秘等腹壓增高因素易誘發。
2、癥狀表現:
直腸息肉多無癥狀,較大者可出現便血、腸套疊;痔瘡典型表現為肛門腫物脫出、間歇性便血,血栓性外痔伴劇烈疼痛。
3、檢查手段:
直腸息肉需腸鏡活檢確診,可進行病理分型;痔瘡通過肛門指診和肛門鏡即可診斷,必要時行排糞造影評估功能。
4、治療方式:
直腸息肉需內鏡下切除EMR/ESD,直徑>2cm需腹腔鏡手術;痔瘡以保守治療為主,嚴重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或血栓剝離術。
5、預后差異:
腺瘤性息肉有惡變風險需定期復查;痔瘡術后復發率約5%-10%,調整飲食排便習慣可預防復發。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避免久坐久站,痔瘡急性期可溫水坐浴。直腸息肉術后患者建議每年復查腸鏡,痔瘡反復出血或脫出需及時就醫。保持規律運動如提肛鍛煉、慢跑有助于改善肛周血液循環,兩類疾病均需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