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黑色素瘤可通過手術切除、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療、化療等方式治療。口腔黑色素瘤通常由紫外線暴露、基因突變、免疫抑制、口腔慢性炎癥、家族遺傳等因素引起。
1、手術切除:
根治性手術是早期口腔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廣泛局部切除術和頸淋巴結清掃術。手術需確保切緣陰性,對于腫瘤厚度超過1mm者建議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后需定期復查防止復發。
2、靶向治療:
針對BRAF V600E突變患者可使用維莫非尼、達拉非尼等靶向藥物。這些藥物通過阻斷MAPK信號通路抑制腫瘤生長,客觀緩解率可達50%。治療期間需監測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3、免疫治療:
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可激活T細胞抗腫瘤免疫。對于晚期患者,免疫治療的中位生存期可達20個月以上。常見副作用包括皮疹、腹瀉等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4、放療干預:
術后輔助放療適用于高危復發患者,采用調強放療技術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對于無法手術的病灶,立體定向放療可達到局部控制效果。放療可能導致口腔黏膜炎等并發癥。
5、化療方案:
達卡巴嗪、替莫唑胺等化療藥物用于轉移性患者,但緩解率不足20%。目前更多作為聯合治療的組成部分。化療期間需密切監測骨髓抑制等毒性反應。
口腔黑色素瘤患者需保持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蛋奶,適量補充維生素D。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減少口腔黏膜損傷。術后可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放療期間使用含氟牙膏維護口腔衛生。定期隨訪監測應包括皮膚檢查、影像學評估和腫瘤標志物檢測。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治療依從性,建議加入患者互助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