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疼痛可通過溫水坐浴、局部用藥、調整飲食、保持排便通暢、避免久坐等方式改善。痔瘡通常由便秘、久坐、妊娠、靜脈曲張、肛周感染等因素引起。
1、溫水坐浴:
每日2-3次溫水坐浴可緩解肛門括約肌痙攣,水溫控制在40℃左右,每次持續10-15分鐘。水中可加入高錳酸鉀稀釋液或中藥苦參湯,具有消炎鎮痛作用。坐浴后需擦干肛周皮膚,避免潮濕刺激。
2、局部用藥:
外用藥膏如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太寧乳膏、肛泰軟膏可減輕炎癥和疼痛。栓劑如普濟痔瘡栓、化痔栓能直接作用于直腸黏膜。使用前需清潔肛周,藥物應覆蓋痔核及周圍皮膚,避免接觸眼睛等黏膜部位。
3、膳食調整: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至每日25-30克,選擇燕麥、火龍果、芹菜等食物。每日飲水2000ml以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適量補充益生菌酸奶或發酵食品,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4、排便管理:
建立定時排便習慣,如廁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排便困難時可使用開塞露臨時輔助,避免過度用力。練習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每次收縮肛門3-5秒,每日重復30-50次。
5、體位調整:
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避免連續久坐超過2小時。睡眠時采用側臥位減輕肛周壓力。辦公室可使用中空坐墊分散壓力,駕駛時墊軟質靠背緩解局部壓迫。
痔瘡疼痛期應穿著純棉透氣內褲,避免騎自行車等摩擦肛周的運動。癥狀持續超過1周或出現便血、發熱時需及時就醫。日常可進行快走、游泳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烹飪時多采用蒸煮方式減少油脂攝入。保持肛周清潔干燥,便后使用濕廁紙輕柔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