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可能由免疫系統異常、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藥物過敏、精神壓力等原因引起。
1、免疫異常:
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是主要發病機制,部分患者存在自身抗體如抗IgE受體抗體或抗甲狀腺抗體。這類患者需通過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和自體血清皮膚試驗確診,治療以奧馬珠單抗、環孢素等免疫調節劑為主。
2、感染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鼻竇炎、齲齒等病灶可能持續刺激免疫系統。臨床常見伴隨C反應蛋白升高,需進行呼氣試驗或病原學檢查,根除感染后約30%患者癥狀可緩解。
3、物理刺激:
皮膚劃痕癥患者遇機械摩擦后出現風團,寒冷性蕁麻疹患者接觸低溫物體后發病。這類物理性蕁麻疹占慢性病例的15%-20%,避免觸發因素并使用非鎮靜抗組胺藥如地氯雷他定可控制癥狀。
4、藥物誘發:
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藥物可能作為半抗原引發過敏反應。藥物相關性蕁麻疹多在用藥后24小時內發作,伴有血管性水腫比例較高,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記錄過敏史。
5、精神因素:
長期焦慮抑郁狀態通過神經肽P物質釋放加劇瘙癢,壓力激素升高還會抑制組胺酶活性。這類患者進行正念訓練聯合抗組胺藥治療時,癥狀改善率顯著提高。
慢性蕁麻疹患者日常需穿著純棉衣物減少摩擦,記錄每日飲食排查潛在食物過敏原如海鮮、堅果,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度進行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但運動時需注意避免出汗過多誘發膽堿能性蕁麻疹。環境溫度建議維持在22-26℃之間,洗澡水溫不超過38℃。癥狀持續6周以上需進行甲狀腺功能、過敏原篩查等系統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