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積液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局部發熱和關節僵硬。這些癥狀通常由滑膜炎、創傷性損傷、骨關節炎、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關節腫脹:
膝關節積液最直觀的表現是關節周圍明顯腫脹,由于滑膜分泌過多液體導致關節腔壓力增加。腫脹程度與積液量相關,輕度積液可能僅表現為髕骨周圍飽滿,大量積液時可見膝蓋明顯膨隆,觸診有波動感。長時間腫脹可能伴隨皮膚緊繃或發亮。
2、疼痛不適:
積液刺激關節囊神經末梢會引起鈍痛或脹痛,活動時疼痛加劇。急性炎癥期疼痛明顯,可能伴隨刺痛感;慢性積液多為隱痛,久站或上下樓梯時癥狀突出。部分患者夜間靜息時也會出現疼痛,可能與關節腔內壓力變化有關。
3、活動受限:
關節腔內壓力增高會導致屈伸活動障礙,表現為下蹲困難、上下樓梯吃力。嚴重時可能出現關節交鎖或突然卡頓感。長期活動受限可能引發股四頭肌萎縮,進一步加重功能障礙。
4、局部發熱:
急性炎癥期關節局部皮膚溫度升高,觸摸時可感知明顯溫差。這種發熱多由滑膜血管擴張、炎性介質釋放導致,常伴隨皮膚發紅。感染性積液發熱更為顯著,可能伴隨全身癥狀。
3、關節僵硬:
晨起或久坐后關節僵硬感明顯,通常需要活動30分鐘以上才能緩解。僵硬程度與積液性質相關,化膿性積液僵硬持續時間更長。慢性患者可能出現關節囊攣縮,導致持續性活動范圍縮小。
膝關節積液患者建議減少跑跳等沖擊性運動,可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負荷活動。飲食上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亞麻籽,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每日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和直腿抬高練習,維持肌肉力量。夜間睡眠時可適當墊高患肢促進回流,冷敷可緩解急性期腫脹疼痛。若腫脹持續超過1周或伴隨發熱、皮膚發紅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排除感染等嚴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