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脫發可能由雄激素水平異常、毛囊對雙氫睪酮敏感、遺傳基因突變、毛囊微小化進程加速、頭皮局部炎癥反應等原因引起。
體內睪酮經5α還原酶轉化為雙氫睪酮,該物質與毛囊受體結合后導致毛囊周期縮短。前額及頭頂部毛囊對此更為敏感,表現為發際線后移和頭頂稀疏,女性則多呈現彌漫性頭發變細。
AR基因、EDA2R基因等20余個基因位點與發病相關。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使后代有50%概率攜帶致病基因,父系遺傳表現度高于母系,部分患者呈現隔代遺傳特征。
毛囊干細胞逐漸失去再生能力,生長期從3-7年縮短至數月。退行期毛囊直徑縮小至正常1/3,新生毛發細軟易斷,最終形成永久性毛囊閉合。
脫發區真皮層可見CD4+T細胞浸潤,炎癥因子IL-6、TNF-α水平升高。這種慢性炎癥反應與毛囊周圍纖維化進程相關,可能加速毛囊微小化發展。
頭皮局部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減少,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表達下降。這些改變影響毛囊能量代謝,導致角蛋白合成障礙與毛發再生受阻。
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維持激素平衡,建議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促進頭皮血液循環。日常飲食可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加重皮脂分泌。洗發時水溫控制在38℃以下,選擇含酮康唑的溫和洗發產品。新發明顯稀疏時需盡早就診,皮膚鏡檢查和毛發顯微分析能準確評估毛囊狀態,臨床常用米諾地爾、非那雄胺等藥物延緩進展,嚴重者可考慮毛發移植或低強度激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