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性出血是指血管破裂后血液持續從傷口流出的現象,可能由外傷、凝血功能障礙、血管病變、手術并發癥、腫瘤侵蝕等因素引起。
1、外傷:皮膚或黏膜受到銳器割傷、撞擊等外力作用導致血管斷裂。需立即壓迫止血并清潔傷口,淺表損傷可用無菌敷料覆蓋,深部創傷需縫合處理。避免劇烈運動以防二次損傷。
2、凝血異常: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癥等疾病導致凝血機制障礙。可能與遺傳因素、藥物副作用有關,表現為皮下瘀斑、關節腔積血。需輸注凝血因子、維生素K或血小板治療。
3、血管病變:動脈瘤破裂或靜脈曲張出血,常見于高血壓、血管炎患者。突發劇烈疼痛伴噴射狀出血,需血管介入栓塞或結扎手術。控制血壓是預防關鍵。
4、術后出血:手術創面滲血或吻合口開裂,與抗凝藥物使用、縫合技術相關。表現為引流液突然增多,需二次手術止血或使用止血紗布填塞。術后48小時需密切監測生命體征。
5、腫瘤侵蝕:惡性腫瘤侵犯血管壁引發出血,如胃癌嘔血、肺癌咯血。可能與腫瘤壞死、血管生成異常有關,需緊急內鏡下止血或動脈灌注化療。長期貧血患者需輸血支持。
日常需保持均衡飲食,適量補充富含維生素K的菠菜、動物肝臟;避免劇烈運動造成血管壓力驟變;出血時采用抬高患肢、冰敷等物理止血法,大量出血需立即就醫。定期檢查凝血功能,高血壓患者需嚴格監測血壓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