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不足在中醫理論中屬于“陽虛證”,主要表現為機體溫煦、推動、防御功能下降。常見表現包括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小便清長、性功能減退。
1、畏寒肢冷:陽氣不足者手足不溫,尤其冬季癥狀加重,夜間常需厚被保暖。可每日艾灸關元穴、足三里穴,晨起飲用生姜紅棗茶提升陽氣,避免長時間處于空調房。
2、精神不振:易出現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午間困倦感明顯。建議進行八段錦鍛煉,重點練習“兩手托天理三焦”動作,飲食可添加黃芪燉雞湯,避免過度思慮傷脾陽。
3、面色異常:多見面色晄白或黧黑,唇色淡白無華。每周三次桂圓枸杞粥食療,配合面部迎香穴按摩,冬季外出需做好面部防風保暖。
4、排泄異常:典型表現為夜尿頻多≥3次/晚,大便溏薄不成形。晚餐后嚼服3-5粒炒核桃仁,睡前熱水泡腳加入艾葉,忌食生冷瓜果及冰鎮飲品。
5、生殖功能減退:男性多見遺精滑泄,女性常見痛經閉經。可練習傳統站樁功培補元氣,食療推薦羊肉當歸湯,避免過度房事耗傷腎陽。
陽虛體質者需堅持“春夏養陽”原則,三伏天可進行督脈灸治療,日常選擇慢跑、太極拳等溫和運動,飲食多攝入韭菜、蝦仁、羊肉等溫補食材,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避免熬夜損傷陽氣。癥狀持續加重出現心悸水腫時需及時就醫,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