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動通常在妊娠18-20周出現,初產婦可能稍晚于經產婦。胎動感知時間受腹壁厚度、羊水量、胎盤位置及孕婦敏感度等因素影響。
1、孕周差異:初產婦多在20周左右感知胎動,經產婦可能提前至16-18周。這與子宮肌肉記憶有關,經產婦對輕微胎動更敏感。建議記錄胎動規律,每日固定時段觀察1小時。
2、胎兒發育:胎動出現與神經系統發育相關。妊娠16周起胎兒具備肢體活動能力,但幅度較小。20周后動作幅度增大,可能出現翻滾、踢腿等明顯動作。可通過B超觀察胎兒運動模式。
3、個體因素:腹壁脂肪較厚者感知延遲,前壁胎盤可能緩沖胎動感。建議側臥位時專注感受,避免與腸蠕動混淆。使用胎心儀輔助監測時需間隔2小時以上。
4、異常情況:24周未感知胎動需就醫排除胎兒窘迫。胎動減少可能與缺氧、羊水異常有關。每日早中晚各數1小時胎動,正常值為3-5次/小時。
5、記錄方法:推薦使用胎動計數APP或表格。餐后1小時胎動較活躍,記錄連續動作算1次。28周后應形成規律,2小時內少于10次需急診。
妊娠期保持每日30分鐘散步等適度運動,避免仰臥位運動。飲食注意補充鐵、鈣及DHA,增加魚類、深色蔬菜攝入。28周后采用左側臥位休息,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ml。如出現胎動模式改變或陰道流血,應立即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