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可通過觀察皮膚顏色變化、觸感異常、局部溫度差異、組織硬度改變、滲出液跡象等方式判斷。褥瘡通常由長期受壓、摩擦剪切力、營養不良、潮濕刺激、感覺障礙等原因引起。
1、顏色異常:受壓部位出現紅斑或紫紅色改變,指壓后不褪色提示早期缺血。需每2小時翻身減壓,使用減壓墊分散壓力,避免紅斑區繼續受壓。觀察顏色是否在解除壓力后24小時內恢復。
2、觸感變化:皮膚出現麻木、刺痛或異常敏感都可能是神經壓迫征兆。檢查時應對比健側皮膚,用棉簽輕觸測試感覺差異。每日進行關節被動活動,按摩周圍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3、溫度監測:使用手背對比患處與周圍皮膚溫度,局部發熱提示炎癥反應,發涼則預示循環障礙。紅外線體溫儀測量溫差超過1℃需警惕。保持床單干燥平整,避免使用電熱毯加重局部代謝。
4、組織硬度:皮下組織硬化呈橘皮樣改變屬于深部組織損傷期。觸診時有捻發音或波動感應考慮感染。定期拍攝患處照片記錄進展,采用懸浮式翻身技巧減少剪切力。
5、滲出液觀察:創面出現漿液性滲出或膿液表明進入潰瘍期。記錄滲出液顏色、量和氣味,黃色粘稠液可能為銅綠假單胞菌感染。使用PH試紙檢測創面酸堿度,中性敷料保持適度濕潤環境。
預防褥瘡需保證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達1.2-1.5g/kg體重,補充維生素C和鋅促進膠原合成。進行床上橋式運動、踝泵運動等被動活動,每15分鐘微移身體重心。選擇高密度泡沫床墊配合30°側臥體位,骨突處貼敷水膠體敷料預防剪切傷。失禁患者及時清潔后涂抹含氧化鋅的皮膚保護劑,監測血清白蛋白維持在35g/L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