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內出現無痛癢的小疙瘩可能由黏液腺囊腫、口腔乳頭狀瘤、纖維瘤、口腔扁平苔蘚或良性增生引起。多數情況屬于局部組織異常反應,需結合臨床檢查明確性質。
1、黏液腺囊腫:
唾液腺導管阻塞導致黏液潴留形成囊性腫物,常見于下唇內側或頰黏膜。表現為半透明、柔軟的小突起,直徑多小于1厘米。咀嚼時可能反復破潰又再生,一般無需特殊處理,持續增大者可考慮激光或手術切除。
2、口腔乳頭狀瘤: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發的上皮增生,多呈菜花狀或指狀突起。好發于舌緣、軟腭等部位,生長緩慢且無自覺癥狀。具有自限性,若影響美觀或反復摩擦出血,可通過冷凍治療或電灼術去除。
3、創傷性纖維瘤:
長期機械刺激如咬頰習慣、牙齒銳緣刮蹭導致的結締組織增生。質地較硬、顏色與黏膜相近,基底寬或有蒂。消除刺激因素后部分可自行消退,頑固性病變需手術切除并行病理檢查。
4、口腔扁平苔蘚:
免疫相關慢性炎癥性疾病,特征為網狀白紋伴黏膜隆起。頰黏膜多見,偶有輕微粗糙感但通常無痛。需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凝膠可控制發展,定期隨訪觀察惡變傾向。
5、良性上皮增生:
黏膜細胞代謝異常形成的局限性增厚,表面光滑呈乳白色或淡紅色。常見于義齒壓迫區或吸煙者硬腭,去除誘因后多能緩解。持續存在超過2個月建議活檢排除白斑等癌前病變。
保持口腔衛生是預防黏膜病變的基礎,每日使用軟毛牙刷清潔口腔,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減少細菌滯留。避免過燙、過硬食物對黏膜的物理刺激,戒煙限酒降低化學性損傷風險。觀察腫物變化時注意記錄大小、質地改變速度,若出現顏色加深、表面潰瘍或伴隨淋巴結腫大,需立即就診進行病理學檢查。規律口腔體檢能早期發現黏膜異常,特別是長期佩戴義齒或存在咬合異常者建議每半年專科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