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牙齦腫痛可能由牙菌斑堆積、齲齒、牙周炎、智齒冠周炎、維生素C缺乏等原因引起。
1、牙菌斑堆積:
口腔清潔不足導致食物殘渣與細菌形成生物膜,長期刺激牙齦引發炎癥反應。表現為刷牙出血伴局部紅腫,可通過超聲波潔治配合氯己定含漱液控制感染,日常需使用牙線輔助清潔鄰面菌斑。
2、齲齒破壞:
牙齒硬組織被腐蝕形成齲洞后,細菌侵入牙髓引發逆行性感染。特征為冷熱刺激痛及自發性跳痛,需進行齲齒充填或根管治療。鄰面齲壞可能伴隨牙齦乳頭腫脹,拍攝X線片可明確損傷范圍。
3、牙周炎進展:
慢性牙齦炎未及時治療會發展為牙周袋形成,伴牙槽骨吸收。典型癥狀包括牙齒松動、咀嚼無力,急性發作期可見牙齦膿腫。基礎治療包括齦下刮治和局部應用米諾環素緩釋劑,重度病例需牙周翻瓣手術。
4、智齒冠周炎:
阻生智齒周圍軟組織反復感染,常見于18-25歲人群。臨床表現為張口受限、頜面部腫脹,可能伴頜下淋巴結腫大。急性期需頭孢類抗生素抗感染,炎癥消退后建議拔除阻生齒。
5、營養缺乏:
長期維生素C攝入不足導致膠原合成障礙,牙齦呈暗紅色腫脹且易出血。多見于飲食不均衡人群,需增加柑橘類水果攝入,必要時補充維生素C片劑,同時排查是否存在吸收障礙疾病。
建議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間隙刷清潔,每半年接受專業口腔檢查。飲食注意減少精制糖攝入,增加芹菜、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促進牙齦按摩。出現持續腫痛或膿液滲出時需及時就診,避免感染擴散引發頜面部間隙感染。吸煙人群應戒煙以改善牙齦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