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癥的主要癥狀包括痛經進行性加重、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性交疼痛以及不孕。這些癥狀通常與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生長至子宮肌層有關。
1、痛經加重:
痛經是子宮腺肌癥最典型的癥狀,表現為月經期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且疼痛程度隨病程進展逐漸加劇。疼痛多始于月經前1-2天,持續至月經結束,嚴重時需依賴止痛藥物緩解。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在肌層內周期性出血,刺激子宮收縮并引發炎癥反應是主要機制。
2、月經量多:
患者常出現月經量明顯增多,需頻繁更換衛生巾每小時浸透1片以上,部分伴有血塊。子宮肌層增厚導致宮腔面積擴大,同時異位內膜組織干擾子宮收縮功能,共同造成經血排出過多。長期失血可能引發貧血,表現為乏力、頭暈等癥狀。
3、經期延長:
月經周期可能縮短至21-24天,經期持續時間延長至7天以上。子宮肌層內異位內膜病灶影響子宮內膜正常脫落修復過程,導致子宮內膜剝脫不全。部分患者會出現經間期點滴出血。
4、性交疼痛:
性交時出現深部盆腔疼痛,尤其在子宮后壁病灶顯著者中多見。子宮體積增大、位置固定以及盆腔粘連是主要原因。疼痛多在性交后持續數小時,可能影響性生活頻率和質量。
5、不孕問題:
約30%-50%患者合并不孕,子宮肌層病變導致宮腔環境改變、輸卵管蠕動異常及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是潛在因素。病灶可能干擾受精卵著床,或引發免疫微環境異常。部分患者需輔助生殖技術干預。
子宮腺肌癥患者日常需注意經期保暖,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飲食建議增加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等預防貧血,限制酒精及咖啡因攝入以免刺激子宮收縮。適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但應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定期婦科超聲檢查監測病情進展,疼痛持續加重或備孕困難時需及時就診。保守治療期間可嘗試熱敷緩解疼痛,但需警惕非甾體抗炎藥的胃腸道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