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可通過牙齦紅腫、出血、牙齒松動、牙周袋形成、口臭等癥狀判斷。牙齦紅腫多由菌斑刺激引發,日常需加強刷牙和使用牙線;出血提示牙齦炎癥進展,建議使用含氟牙膏配合抗菌漱口水;牙齒松動反映牙槽骨吸收,需及時進行牙周刮治;牙周袋深度超過3毫米需專業探診確認;口臭可能伴隨厭氧菌感染,可嘗試舌苔清潔和定期洗牙。
1、牙齦紅腫:牙周炎早期常見牙齦充血腫脹,觸碰易出血。菌斑堆積刺激牙齦組織產生炎癥反應,長期未清潔可能發展為牙周袋。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潔牙齦邊緣,配合沖牙器清除食物殘渣。
2、牙齦出血:刷牙或咀嚼硬物時出血是典型癥狀,與牙齦毛細血管擴張有關。可能與維生素C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礙相關。選用軟毛牙刷減少摩擦,含氯己定成分的漱口水可抑制細菌繁殖。
3、牙齒松動:牙槽骨吸收導致牙齒支撐力下降,重度牙周炎可能出現牙齒移位。與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相關,需拍攝X光片評估骨量。基礎治療包括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
4、牙周袋探診:健康牙齦溝深度不超過3毫米,探診出血提示活動性炎癥。牙周袋形成后易藏匿牙結石,需每半年接受一次超聲潔治。深度超過5毫米可能需翻瓣手術。
5、持續性口臭:牙周袋內厭氧菌分解蛋白質產生硫化物,普通漱口難以消除。可能與胃食管反流或鼻竇炎混淆,建議進行牙周探診和微生物檢測。定期使用刮舌器清潔舌背,減少細菌殘留。
日常飲食增加芹菜、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促進牙齦按摩,避免過燙或過硬食物刺激。適度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每年接受一次專業牙周檢查。游泳等有氧運動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有助于牙周組織修復。吸煙者需嚴格戒煙以降低炎癥反應,糖尿病患者應加強血糖監測。夜間佩戴咬合墊可減輕磨牙對牙周組織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