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性蕁麻疹可通過避免局部壓迫、冷敷緩解瘙癢、口服抗組胺藥物、外用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治療等方式治療。壓迫性蕁麻疹通常由機械刺激、肥大細胞活化、組胺釋放、免疫異常、遺傳傾向等原因引起。
1、避免壓迫:
減少皮膚受壓是基礎干預措施。避免長時間佩戴緊身衣物、手表或背包肩帶,久坐時使用軟墊分散壓力。選擇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睡眠時調整姿勢避免單側肢體受壓。物理性壓力閾值降低是主要誘因,持續壓迫超過4-6小時可能誘發遲發型風團。
2、冷敷止癢:
急性發作期采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患處,每次10-15分鐘可收縮血管緩解腫脹。低溫能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降低組胺釋放速度。避免直接冰敷防止凍傷,間隔2小時重復操作。冷敷后涂抹無香精保濕霜維持皮膚屏障功能。
3、口服藥物:
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可阻斷H1受體,每日規律服用比按需用藥更有效。頑固性病例可聯用H2受體拮抗劑法莫替丁。藥物需持續使用至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突然停藥易導致復發。嗜睡、口干是常見不良反應。
4、外用藥膏:
中強效糖皮質激素軟膏如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能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每日薄涂一次于風團處,連續使用不超過兩周。配合尿素乳膏可減少激素導致的皮膚萎縮風險。開放性傷口或感染部位禁用。
5、免疫治療:
反復發作患者需檢測血清IgE和補體水平,奧馬珠單抗對IgE介導型效果顯著。環孢素適用于自身免疫性蕁麻疹,需監測腎功能和血壓。光療采用窄譜UVB每周3次,通過調節朗格漢斯細胞功能減輕癥狀。
日常增加維生素C和槲皮素攝入有助于穩定肥大細胞膜,深海魚油補充ω-3脂肪酸可調節炎癥反應。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能改善微循環,但運動后需及時清潔汗液。建立壓力日記記錄誘發因素,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癥狀持續超過6周或伴呼吸困難需排查慢性誘導性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