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可通過腸鏡檢查輔助診斷,但確診需結合病理活檢、結核菌素試驗、影像學檢查等綜合判斷。腸鏡表現包括潰瘍性病變、增生性狹窄、回盲部受累等特征。
1、腸鏡表現:腸結核在腸鏡下常見回盲部黏膜充血水腫、不規則潰瘍或環形狹窄,潰瘍邊緣呈鼠咬狀,周圍可見炎性息肉。需與克羅恩病、腸淋巴瘤等疾病鑒別,活檢組織中發現干酪樣肉芽腫或抗酸染色陽性可支持診斷。
2、病理活檢:腸鏡下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確診關鍵。典型表現為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構成的肉芽腫伴干酪樣壞死,抗酸染色可能檢出結核分枝桿菌。但約60%病例活檢結果不典型,需多次取材提高檢出率。
3、輔助檢查:結核菌素試驗PPD強陽性或γ-干擾素釋放試驗陽性提示結核感染。胸部CT可發現活動性或陳舊性肺結核,腹部CT可見腸壁增厚、淋巴結鈣化。糞便結核桿菌培養耗時較長但特異性高。
4、鑒別診斷:需與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腫瘤等鑒別。克羅恩病腸鏡表現為縱行潰瘍、鵝卵石樣改變,病理無干酪樣壞死;腫瘤組織活檢可見異型細胞。血清學檢查如ASCA、pANCA有助于炎癥性腸病鑒別。
5、治療原則:確診后需規范抗結核治療6-9個月,常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聯合用藥。對于腸梗阻、穿孔等并發癥需外科干預,如狹窄成形術或腸段切除術。治療期間需監測肝功能及藥物不良反應。
腸結核患者應保證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適量補充魚肉蛋奶和新鮮果蔬。避免進食粗纖維食物減輕腸道刺激,少食多餐維持營養。適度進行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加重消耗。定期復查腸鏡評估治療效果,出現腹痛加重、便血等癥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