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腸綜合征會導致腹瀉。由于小腸吸收面積顯著減少,患者常出現脂肪瀉和水樣腹瀉,這與腸道對水分、電解質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功能障礙直接相關。
短腸綜合征患者的小腸長度通常不足200厘米,無法充分完成消化吸收功能。腹瀉程度與殘留小腸長度密切相關,殘留腸段越短,腹瀉癥狀越嚴重。典型表現為排便次數每日超過10次,糞便呈稀水樣或脂肪瀉,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長期腹瀉可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等并發癥。
1、發病機制:
短腸綜合征引發腹瀉主要與三個機制有關:腸蠕動加快導致食糜通過時間縮短;膽鹽吸收障礙引發膽汁酸性腹瀉;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與食糜混合不充分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殘留小腸的適應代償過程通常需要6-12個月,期間腹瀉癥狀可能逐漸改善。
2、臨床管理:
治療需采用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相結合的方式。腸內營養選擇低脂、中鏈甘油三酯配方,采用持續緩慢輸注方式。藥物治療可選用洛哌丁胺等抑制腸蠕動藥物,配合消膽胺改善膽汁酸性腹瀉。對于頑固性腹瀉患者,可考慮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
日常護理需特別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每日監測體重和出入量。飲食采用少量多餐原則,優先選擇低纖維、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避免油炸食品。建議記錄飲食日記,觀察不同食物對腹瀉的影響。適當補充維生素B12、維生素D等微量營養素,定期檢測營養指標。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使用氧化鋅軟膏預防皮膚糜爛。康復期可進行漸進式腹部按摩,促進腸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