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可能由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性疾病、盆底肌功能障礙、盆腔粘連、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干預、手術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緩解。
1、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外,常見于卵巢、輸卵管等部位。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圍組織,導致炎癥和粘連。疼痛多與月經周期相關,表現為經期加重、性交痛或不孕。腹腔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避孕藥、孕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
2、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淋病奈瑟菌、衣原體等。急性期未徹底治療可轉為慢性,表現為下腹隱痛、異常陰道分泌物或發熱。抗生素治療需覆蓋需氧菌和厭氧菌,嚴重者需靜脈給藥。慢性炎癥可導致輸卵管堵塞,增加宮外孕風險。
3、盆底肌功能障礙:
盆底肌群過度緊張或協調性差可引發慢性疼痛,常見于分娩損傷或長期腹壓增高人群。癥狀包括排尿排便異常、性交痛或坐位不適。盆底肌電生物反饋訓練能改善肌肉協調性,物理治療如熱敷、按摩可緩解肌肉痙攣。避免久坐久站可減少癥狀發作。
4、盆腔粘連:
盆腔手術后或炎癥愈合過程中形成的纖維組織帶,可能牽拉器官引起疼痛。粘連程度與疼痛不成正比,部分患者無癥狀。腹腔鏡粘連松解術適用于嚴重影響生活的病例,但術后可能復發。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腹腔灌注防粘連劑可降低復發率。
5、心理因素:
長期疼痛可導致焦慮抑郁,情緒障礙又會加重疼痛感知,形成惡性循環。創傷經歷或壓力事件可能誘發軀體化癥狀。認知行為療法有助于打破疼痛-情緒循環,正念減壓訓練可提高疼痛耐受力。必要時聯合抗抑郁藥物如舍曲林、度洛西汀。
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需保持均衡飲食,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減輕炎癥反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規律進行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每日溫水坐浴15分鐘緩解肌肉緊張。建立疼痛日記記錄發作規律,定期隨訪評估治療效果,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能提供更全面的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