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紫癜可通過中藥內服、針灸療法、穴位貼敷、飲食調理、情志調節等方式治療。過敏性紫癜通常由外感風熱、濕熱內蘊、血熱妄行、脾虛失攝、肝腎陰虛等原因引起。
風熱襲表型常用消風散加減,濕熱蘊結型選用茵陳蒿湯合犀角地黃湯,血熱妄行型采用清營湯配合涼血藥物。脾虛患者可服用歸脾湯,肝腎陰虛者適用知柏地黃丸。中藥需根據證型動態調整,療程一般持續2-3個月。
主穴取血海、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配合曲池、合谷等清熱要穴。實證采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留針20分鐘。對于關節腫痛明顯者,可加刺陽陵泉、膝眼等局部穴位。每周治療3次,10次為1療程。
將紫草、丹皮、赤芍等涼血藥物研末,用醋調敷于涌泉、神闕等穴位。皮膚瘙癢者可加地膚子、白鮮皮粉末,關節腫痛者配入乳香、沒藥。每次貼敷4-6小時,隔日1次,注意觀察皮膚反應。
急性期禁食海鮮、羊肉等發物,推薦藕節粥、鮮茅根飲等涼血食療方。緩解期可食用山藥、蓮子、薏苡仁等健脾食材,血虛者適當加入紅棗、枸杞。每日飲水量保持1500-2000ml,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采用五音療法中的羽調音樂疏肝解郁,配合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指導患者保持情緒平穩,避免焦慮抑郁。建立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必要時進行耳穴壓豆調理自主神經功能。
中醫治療期間需監測皮膚紫癜變化,定期復查尿常規。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草莓等水果,推薦游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注意保暖防感冒,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洗澡水溫控制在37-40℃。出現腹痛、關節腫痛加重或血尿時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