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汗多可通過中藥調理、飲食調節、穴位按摩、起居調攝、情志管理等方式改善,多與氣虛不固、陰虛火旺、濕熱內蘊、營衛不和、陽氣虛衰等因素有關。
氣虛型多選用黃芪、白術、防風組成的玉屏風散;陰虛型常用知柏地黃丸或麥味地黃丸;濕熱型可選用茵陳五苓散;營衛不和適用桂枝湯加減;陽虛者宜用金匱腎氣丸。需由中醫師辨證后調整劑量。
氣虛者多吃山藥、蓮子、芡實等健脾食材;陰虛者適合銀耳、百合、石斛滋陰;濕熱體質推薦薏苡仁、赤小豆、冬瓜利濕;陽虛人群可適量食用羊肉、桂圓、核桃溫補。避免辛辣刺激、油膩厚味食物。
每日按壓合谷穴、復溜穴各3分鐘可固表止汗;陰虛者加按三陰交、太溪穴;濕熱型配合陰陵泉、足三里按摩;陽虛人群可艾灸關元、氣海穴。按摩力度以酸脹為度,早晚各一次。
保持臥室溫度20-24℃為宜,濕度控制在50%-60%;選擇棉麻材質透氣衣物;午后適當午睡避免勞累;夜間盜汗者睡前用五倍子粉敷臍。避免劇烈運動及高溫環境長時間停留。
肝郁化火型多汗需疏肝解郁,通過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調節;聽宮商角徵羽五音療法平復情緒;避免觀看緊張刺激影視節目。家屬應多陪伴溝通,減少老人孤獨焦慮感。
老年多汗癥需長期綜合調理,建議每日飲用浮小麥30g、紅棗5枚煎煮的代茶飲。適度進行八段錦、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體質,出汗后及時擦干更換衣物。若伴隨心慌、消瘦、持續發熱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排除甲亢、結核等器質性疾病。日常可佩戴棉質汗巾,夜間準備更換睡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預防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