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瓣膜可通過導尿減壓、膀胱造瘺、瓣膜電切術、抗生素治療、定期復查等方式治療。后尿道瓣膜通常由先天性發育異常、尿道黏膜增生、炎癥刺激、神經肌肉功能障礙、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急性尿潴留時需立即導尿緩解膀胱壓力。留置導尿管可暫時性引流尿液,避免膀胱過度充盈導致腎功能損害。操作需嚴格無菌,導尿管選擇適宜型號,避免尿道損傷。導尿期間需監測尿量及尿液性狀。
長期排尿困難者可考慮膀胱造瘺術。通過恥骨上穿刺建立臨時性尿流改道,減輕下尿路梗阻。術后需每日消毒造瘺口,定期更換造瘺管。造瘺期間需監測殘余尿量評估排尿功能恢復情況。
經尿道電切術是根治性治療方式。通過內窺鏡定位瓣膜位置,用電切環精確切除梗阻組織。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需預防術后尿道狹窄,必要時行尿道擴張。術后3個月需復查尿流動力學。
合并尿路感染時需使用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抗生素。用藥前需進行尿培養藥敏試驗。治療期間需保持充足水分攝入,定期復查尿常規。反復感染者需排查是否存在膀胱輸尿管反流。
術后需長期隨訪排尿功能及腎功能。每6個月檢查超聲評估膀胱殘余尿量,每年檢測血肌酐評估腎小球濾過率。兒童患者需監測生長發育情況。發現排尿異常需及時進行尿動力學檢查。
日常需保持每日飲水量1500-2000ml,限制高鹽飲食減輕水腫風險。可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排尿控制能力,避免劇烈運動導致腹壓增高。護理重點包括觀察排尿頻率、尿線粗細、有無尿痛等癥狀,定期消毒會陰部預防感染。出現發熱、腰痛等需警惕腎盂腎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