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痛可能由運動損傷、體重超標、骨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休息制動、減重鍛煉、藥物鎮痛、關節腔注射、手術修復等方式治療。
1、運動損傷:劇烈運動或姿勢不當可能導致膝關節周圍韌帶、肌腱拉傷,表現為局部腫脹壓痛。急性期需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恢復期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逐步增加關節活動度。
2、體重超標:BMI超過24會顯著增加膝關節負荷,加速軟骨磨損。建議通過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減重,每日熱量攝入控制在1500-1800大卡,多攝入富含鈣質的乳制品和深綠色蔬菜。
3、骨關節炎:關節軟骨退變可能與年齡增長、長期勞損有關,典型癥狀包括晨僵、活動后疼痛。可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塞來昔布等鎮痛藥物,配合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嚴重者需考慮關節置換術。
4、半月板損傷:膝關節扭轉動作易導致半月板撕裂,常伴關節交鎖、彈響。急性損傷需關節制動4-6周,口服氨基葡萄糖營養軟骨,磁共振確診Ⅲ度損傷者需行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或成形術。
5、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身免疫異常引發滑膜炎,表現為對稱性關節腫痛。需長期服用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抗風濕藥,生物制劑如阿達木單抗可抑制炎癥進展,同時需進行關節功能鍛煉防止畸形。
膝關節疼痛患者日常應避免爬樓梯、深蹲等加重關節負擔的動作,選擇鞋底柔軟有緩沖功能的運動鞋,每周進行3次30分鐘的水中步行訓練。注意關節保暖,睡眠時在膝下墊軟枕保持微屈狀態,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關節變形需及時就診風濕免疫科或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