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患者通常不建議拔牙,主要與免疫功能抑制、凝血功能障礙、感染風險增加、治療干擾風險、骨壞死風險等因素有關。
1、免疫功能抑制:
惡性腫瘤患者常因疾病本身或放化療導致免疫功能下降。中性粒細胞減少會顯著增加術后感染概率,拔牙創口可能成為病原體入侵門戶。化療后2-4周內骨髓抑制最明顯,此時應避免任何侵入性操作。
2、凝血功能障礙:
血小板減少是惡性腫瘤常見并發癥,部分靶向藥物會進一步影響凝血功能。拔牙后出血量可達50-200ml,血小板低于50×10?/L時自發性出血風險顯著升高。血液系統腫瘤患者更易出現凝血因子異常。
3、感染風險增加:
口腔菌群復雜,含600余種微生物。惡性腫瘤患者口腔黏膜屏障常受損,放化療后唾液分泌減少使局部清潔能力下降。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發生率約3%-15%,拔牙可能誘發頜骨骨髓炎。
4、治療干擾風險:
拔牙后并發癥可能延誤腫瘤治療方案。急性感染需抗生素治療時,某些化療藥物需暫停使用。口腔疼痛影響營養攝入,可能降低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性。
5、骨壞死風險:
接受雙膦酸鹽或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的患者,拔牙后頜骨壞死發生率達0.8%-12%。藥物抑制破骨細胞功能,導致拔牙創口難以愈合。放射性頜骨壞死多發生在放療后3個月至數年。
惡性腫瘤患者需拔牙時應由腫瘤科醫生與口腔頜面外科醫生聯合會診。治療前需完善血常規、凝血功能、頜骨影像學檢查。建議在化療間歇期且中性粒細胞>1.5×10?/L時操作,術前術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放療患者建議在放療前2-3周完成拔牙,放療后至少間隔6個月。日常需加強口腔護理,使用軟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每3-6個月進行專業口腔檢查。營養支持方面注意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維持口腔黏膜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