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Ⅰ型息肉指胃鏡下表現為無蒂、廣基隆起的息肉形態,屬于山田分型中最常見的良性病變類型。該分型根據息肉基底形態分為Ⅰ-Ⅳ型,Ⅰ型通常與慢性炎癥刺激、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相關,多數可通過內鏡切除獲得良好預后。
1、形態特征:山田Ⅰ型息肉基底寬大且與黏膜自然過渡,表面光滑或呈細顆粒狀,直徑多小于2cm。內鏡下易與Ⅱ型亞蒂型混淆,需通過注氣后觀察基底收縮狀態鑒別。組織學上多為增生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癌變率低于1%。
2、形成機制:長期胃黏膜炎癥刺激導致上皮細胞異常增殖是主要成因。胃酸分泌過多可破壞黏膜屏障,幽門螺桿菌感染會持續釋放炎癥因子,兩者共同促進息肉形成。部分患者存在質子泵抑制劑長期使用史。
3、相關癥狀: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偶發上腹隱痛或飽脹感。伴隨慢性胃炎者可出現反酸、噯氣,合并糜爛時可能發生黑便。胃鏡檢查是確診金標準,需活檢排除腺瘤性息肉可能。
4、治療原則:無癥狀小息肉<1cm可定期觀察,每1-2年復查胃鏡。直徑≥1cm或伴有上皮內瘤變者需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術式選擇包括圈套器冷切除、高頻電凝切除等。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需根除治療。
5、預后管理:切除后復發率約5%-10%,建議術后6-12個月復查胃鏡。日常需避免高鹽、腌制食品,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硒元素。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者應評估用藥必要性,40歲以上患者建議每3年進行胃癌篩查。
預防方面推薦分餐制減少幽門螺桿菌傳播,胃部不適時及時檢查。保持規律飲食避免胃酸分泌紊亂,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維持胃黏膜健康。術后患者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促進胃腸蠕動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