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后跟痛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局部外用藥、肌肉松弛劑等方式緩解,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運動損傷、肥胖、跟腱炎等原因引起。
1、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等藥物能減輕炎癥反應和疼痛。這類藥物適用于足底筋膜炎或跟腱炎引起的疼痛,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發揮作用。長期使用需監測胃腸道及腎功能。
2、局部外用藥:氟比洛芬凝膠貼膏、酮洛芬凝膠等可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藥物經皮膚吸收可減少全身副作用,適合輕度至中度疼痛。使用時需避開破損皮膚,每日涂抹2-3次。
3、肌肉松弛劑:鹽酸乙哌立松、氯唑沙宗等可緩解肌肉痙攣性疼痛。這類藥物通過阻斷神經肌肉接頭信號傳導起作用,適用于運動損傷后伴隨的肌肉緊張。可能出現嗜睡等副作用。
4、營養補充劑:維生素D聯合鈣劑可改善跟骨骨刺相關的骨質疏松。氨基葡萄糖有助于軟骨修復,適用于退行性病變。需連續補充3個月以上才能顯效。
5、中藥調理:獨活寄生湯、芍藥甘草湯等方劑可活血化瘀。雷公藤多苷片具有抗炎作用,但需警惕肝毒性。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辨證使用。
日常建議選擇低沖擊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避免跳躍和長時間行走。控制體重可減輕足部負荷,BMI應維持在18.5-23.9之間。足部護理包括穿緩沖鞋墊、睡前溫水泡腳、避免赤足行走。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紅腫熱痛需及時就醫排除骨折、感染等嚴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