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一整夜后可通過調整作息、補充營養、適度運動、心理放松和短期藥物輔助等方式恢復。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晝夜節律紊亂、能量消耗過度、神經興奮性增高等。
1、調整作息:
白天避免補覺超過30分鐘,保持正常活動量。傍晚避免強光照射,睡前1小時調暗環境光線。固定起床時間有助于重建生物鐘,即使夜間睡眠不足也應在原定時間起床。
2、補充營養:
優先選擇富含色氨酸的小米粥、香蕉等食物,搭配維生素B族含量高的全谷物。避免高糖飲食引發血糖波動,適量補充鎂元素可改善神經肌肉緊張,如深綠色蔬菜或堅果。
3、適度運動:
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或瑜伽,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以下。運動時間安排在下午4點前,避免運動后核心體溫升高影響當晚入睡。運動后及時補充電解質。
4、心理放松:
采用4-7-8呼吸法調節自主神經,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漸進式肌肉放松從足部開始至面部,每個部位緊張5秒后放松。避免反復查看時間造成焦慮強化。
5、短期藥物輔助:
在醫生指導下可考慮使用右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小劑量褪黑素調節睡眠周期。中藥酸棗仁湯對心腎不交型失眠有效,需辨證使用。藥物連續使用不超過3天。
持續失眠后應避免攝入含咖啡因飲品,晚餐選擇易消化的蛋白質和復合碳水化合物組合,如鮭魚配糙米。建立睡前儀式如溫水泡腳或冥想音樂,保持臥室溫度18-22℃。若調整3天后仍存在入睡困難,建議進行多導睡眠監測排除睡眠呼吸暫停等病理因素。白天可進行20分鐘日光浴促進褪黑素正常分泌,避免使用電子設備時開啟藍光過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