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疣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皮膚鏡檢查,典型特征包括米粒至黃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及沿抓痕分布的線狀排列。診斷標準涉及皮損形態、分布特點和病理檢查,需與脂溢性角化病、扁平苔蘚等疾病鑒別。
1. 皮損特征:
典型皮損為2-5毫米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質地堅硬,初期膚色或淡紅色,久病后呈灰褐色。特征性表現為搔抓后出現的同形反應Koebner現象,即皮損沿抓痕呈串珠樣排列。皮損多無自覺癥狀,少數患者伴有輕度瘙癢。
2. 好發部位:
好發于面部、手背及前臂等暴露部位,兒童青少年多見。面部皮損常沿額部、頰部對稱分布,手背皮損多聚集在指關節周圍。特殊類型如甲周扁平疣可累及甲皺襞,需與尋常疣鑒別。
3. 皮膚鏡表現:
皮膚鏡下可見淡褐色背景中規則分布的紅色點狀血管,邊緣可見細薄鱗屑,無黑素網絡結構。特征性表現為"紅點白環"征,即中央紅色血管點周圍環繞白色暈輪,此表現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3型、10型感染相關。
4. 病理檢查:
組織病理學可見表皮角化過度伴灶性角化不全,顆粒層及棘層增厚,特征性改變為上部角質形成細胞空泡化。電鏡檢測可發現表皮細胞核內HPV病毒顆粒,PCR檢測能確定HPV亞型,但常規診斷通常不需病理確認。
5. 鑒別診斷:
需與脂溢性角化病表面粗糙有油膩性鱗屑、扁平苔蘚紫紅色多角形丘疹伴Wickham紋、傳染性軟疣中央臍凹的蠟樣光澤丘疹鑒別。特殊情況下需排除早期疣狀表皮發育不良,后者皮損形態多樣且易惡變。
確診后建議避免搔抓以防自身接種擴散,日常需加強防曬減少色素沉著風險。保持患處皮膚清潔干燥,接觸皮損后及時洗手。飲食注意補充富含維生素A、C的食物如胡蘿卜、柑橘等,增強皮膚抵抗力。若皮損突然增多、發紅或瘙癢加劇,需及時復診排除異常免疫反應。病程較長者建議每半年復查,觀察是否出現異常增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