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頭暈可能由體位性低血壓、內耳前庭功能障礙、腦動脈供血不足、貧血、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平衡訓練、營養補充、定期復診等方式干預。
1、體位性低血壓:
快速起身時血壓調節延遲導致腦部短暫缺血。建議起床時遵循"三個30秒"原則:平躺30秒后坐起,靜坐30秒再站立,站立30秒后行走。日常增加水和鹽分攝入,穿彈力襪改善靜脈回流。
2、前庭功能障礙:
內耳平衡器官退化引發眩暈,常伴惡心耳鳴。進行Brandt-Daroff訓練:坐床邊快速側臥30秒,每日重復10次。銀杏葉提取物、倍他司汀可改善微循環,美克洛嗪緩解眩暈癥狀。
3、腦動脈硬化:
頸動脈斑塊導致血流減少,多伴頭痛視物模糊。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調節血脂。頸動脈超聲篩查狹窄程度,重度狹窄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支架植入。
4、營養性貧血:
鐵缺乏或維生素B12不足影響血紅蛋白合成。血紅素鐵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每周攝入豬肝、鴨血等富鐵食物。巨幼細胞性貧血需肌注維生素B12,口服葉酸片劑。
5、藥物因素:
降壓藥、鎮靜劑等可能引發中樞抑制。記錄用藥與頭暈時間關聯性,咨詢醫生調整硝苯地平、地西泮等藥物劑量。避免聯用多種擴血管藥物,監測立臥位血壓變化。
每日保證瘦肉、深綠葉菜、堅果的均衡攝入,進行太極或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增強平衡能力。晨起飲用淡鹽水維持血容量,居家消除地毯門檻等跌倒隱患。癥狀持續或出現噴射性嘔吐、肢體麻木時需急診排除腦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