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兩對半是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學標志物組合,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和乙肝核心抗體五項指標。
1、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外殼蛋白,陽性結果提示存在現癥感染。該指標最早出現在感染后1-2周,持續6個月以上則定義為慢性感染。檢測時無需空腹,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后采血。
2、乙肝表面抗體:
乙肝表面抗體是保護性抗體,陽性表示具有免疫力。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后產生,抗體滴度>10mIU/ml可有效預防感染。接種疫苗后需間隔1個月檢測抗體水平。
3、乙肝e抗原:
乙肝e抗原反映病毒復制活躍程度,陽性提示高傳染性。該指標與病毒DNA載量呈正相關,孕婦陽性時新生兒感染風險達90%。e抗原血清學轉換是抗病毒治療的重要評估節點。
4、乙肝e抗體:
乙肝e抗體陽性預示病毒復制減弱,通常出現在e抗原消失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現e抗體與病毒DNA同時陽性的前C區變異,這種情況仍需持續監測肝功能。
5、乙肝核心抗體:
乙肝核心抗體分為IgM和IgG兩種亞型,IgM陽性提示急性感染,IgG陽性則反映既往感染史。單獨核心抗體陽性需結合其他指標判斷,可能為窗口期感染或隱匿性肝炎。
日常飲食建議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蛋奶,避免酒精及高脂食物;規律進行太極拳、游泳等中低強度運動;每3-6個月復查肝功能與病毒載量,攜帶者需專用牙刷剃須刀避免血液暴露。出現乏力、黃疸等癥狀應及時肝病科就診,育齡女性孕前需專項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