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可通過抗組胺藥物、免疫調節治療、避免誘因、冷敷緩解瘙癢、中醫調理等方式治療。蕁麻疹通常由過敏反應、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自身免疫異常、遺傳傾向等原因引起。
1、抗組胺藥物:
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是蕁麻疹的一線治療選擇,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能有效阻斷組胺受體減輕風團和瘙癢。慢性蕁麻疹患者需規律用藥4-6周,癥狀控制后逐漸減量。部分頑固性病例可聯合使用H1和H2受體拮抗劑增強療效。
2、免疫調節治療:
對常規抗組胺藥無效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考慮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通過抑制IgE介導的免疫反應改善癥狀。嚴重急性發作伴血管性水腫時,短期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能快速控制炎癥。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適用于自身免疫性蕁麻疹。
3、避免誘因:
詳細記錄發作日記有助于識別特定誘因,常見包括食物海鮮、堅果、藥物阿司匹林、冷熱刺激或機械壓力。花粉季節減少外出,使用防螨寢具,避免飲酒和辛辣食物。物理性蕁麻疹患者需穿戴寬松衣物,洗澡水溫不宜過高。
4、冷敷緩解瘙癢:
急性發作時用涼毛巾冷敷患處可收縮血管減輕紅腫,避免搔抓導致皮膚破損。爐甘石洗劑外用有收斂止癢作用。保持環境溫度20-22℃為宜,濕度控制在50%-60%。夜間瘙癢明顯者可睡前服用具有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藥。
5、中醫調理:
風熱型可用消風散加減,血虛風燥型適用當歸飲子,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中藥熏蒸如苦參、白鮮皮對慢性蕁麻疹有輔助療效。需注意部分中草藥可能引起過敏,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蕁麻疹患者應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每日補充維生素C和鈣劑有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度運動增強體質但需防止出汗過多刺激皮膚。飲食宜清淡,可記錄食物日記排查過敏原,急性期可嘗試低組胺飲食如新鮮蔬菜、蘋果、燕麥等。保持皮膚保濕,沐浴后及時涂抹無香料潤膚乳。若出現呼吸困難、腹痛等全身癥狀需立即急診處理。